close

世尊釋迦牟尼佛在《楞嚴經》開示:如能轉物〈境〉,則同如來

 

新加坡的大富長者陳嘉庚菩薩白手起家而得發大財富,

心心念念感恩國家社會的栽培供養;

為回饋國家社會,辦學校作公益倡教育濟貧苦

所念所作皆是慈善博愛布施報恩

 

一日,他的兒子被歹徒強盜集團預謀綁票,

綁匪開價天文數字要脅逼迫,否則就殺掉滅口不留生路;

他說:

你們就把他殺掉好了,我的錢財是用來作慈善事業的,一毛錢都不會留給子孫後代!

 

歹徒見無利可圖又無計可施只好把他的兒子放掉;

最後,兒子平安返家,一切災難就此化解於無形

 

如若陳嘉庚菩薩有一絲自私自利的氣息被歹徒嗅到,

狠毒的強盜集團絕對不會善罷干休,且必食髓知味!

 

這次獅子大開口勒索一億得手,下次就會變成三億;

這次是己國甲集團犯案,下次則是他國乙集團效尤;

這次是鎖定綁架兒子獲利,下次必定改成綁架孫子;

只要是可用來威脅他的家親眷屬通通難逃歹徒覬覦

 

陳嘉庚菩薩本著一念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

不但救了全家人的性命,還永遠斷除外界對陳家資產的匪心歹念

 

 

至誠感通啊!

 

一念大公無私,心中只為利益一切眾生,必得佛菩薩龍天善神護佑,福報功德殊勝!

 

 

佛說十善業道經世尊釋迦牟尼佛在娑竭羅龍宮為龍王作開示

 

六道的成因在一切法從心想生】,身口意種種造作皆是念頭帶動

一切境界唯心所現唯識所變直指心要離開十善則無佛法可說】。

 

 

十善業是一切佛法之根本──────────

 

不殺不盜不淫;不惡口不兩舌不綺語不妄語;不貪不瞋不癡。

 

 

最重要的意涵在【佛說十善業道經】這個用辭 於經題上冠有【佛說

就表示十善業道經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說 非僅世尊所作教化而已!

 

 

】代表形形色色千變萬化,猶如六道十法界之依正莊嚴,

或象徵人世間各色人種各行各業的雜沓紛擾多變複雜難預料;

也代表六道十法界一切眾生【妄想】【分別】【執著】熾盛!

 

心想異故造業亦異,如是故有諸趣輪轉

 

】族之神通道力福報享受 全都超過人道百千萬倍,

卻是身處三惡道中的【畜生道】 既不自在非究竟

 

】代表象徵處於此詭譎變化多端無常世界裡,

在各個社會各個階層中,特質形象大不相同的領導人

 

他們領導世界、率領國家社稷,或者主導社團黨派,

或者帶領學校、機關,或為一市一鄉一里一家之長。

 

他們應該如何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他們該如何教化子民?又該如何身教言教意教作表率?!

 

佛法重視教化】,若在上位者能使教育普遍施行徹底讓眾生明白義理

人人皆真明因識果真修行真轉念,世界一切境界現象就必然產生正轉了!

 

 

蕅益大師說: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

 

 

一切是非邪正黑白都是人的心念主導,存心不同果報便不相同

 

美好的境界是要各人自己去修持的

 

相由心生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日本江本勝博士將杯水置於《金剛經》《心經》《大悲咒》上 水結晶皆顯現美妙

同理可證人在讀誦經典及拜佛時 身口意及臟腑器官細胞亦必然處於真善美狀態

無怪乎真誠修學的佛弟子 不但身心健康 情緒穩定安樂自在 也常較同齡的年輕!

 

 

新加坡116歲往生的菩薩許哲居士,生前的她心中總是抱持─────

 

世界是美好的,眾生是善良的,沒有惡人壞事!

〈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

 

她專看別人的好處、憶念別人的善處;不善之人事物皆不在意!

〈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只管自家,不管人家!〉

 

任何不好的人事物境絕對不會落入她的印象中困擾打擊挫敗她!

 

 

依報〈人事物境〉隨著正報〈存心〉】!人心是主宰!

 

許哲菩薩和吾人同處五濁惡世,心中卻絲毫無有濁惡之相!

 

 

世尊釋迦牟尼佛總結六道十法界的成因:

 

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

 

 

龍樹菩薩明心見性後感悟宇宙人生之真相,作真實言:

 

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說無生

 

 

今天想要救貧苦災難,從根本上的家庭學校社會教育著手

物質救濟只能救一時,教育才能讓人明白理事因果性相體用

 

如能讓人人都知道修持心念使自己身善口善意善

消除業障效果明顯的在此世就能轉變自己的命運;

業障深重、業債繁多的人,只要肯努力堅持下去,

心境上就能立即離苦得樂來世後世必上升善道

 

 

世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三百餘會皆在勸誡一切眾生:

 

想善,勿想惡;行善,勿造惡!修因得果,各修各得!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勤修戒定慧 的頭像
    勤修戒定慧

    蓮塘掠影 明因識果

    勤修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