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對事物的見解能不武斷的不作偏頗之見
已屬客觀公正難能可貴的聰明人;
能知道一事最少有【利】有【害】,
一體最少具足【正】與【反】兩面,
已屬難得不易。
佛門之標準更高
除應捐棄【身見 邊見 成見 邪見】貪瞋癡慢疑惡見
所引起的障蔽與覆害;
還應學習眼觀【八面】
以圓滿觀察一事之【因、果、理、事、性、相、體、用】本質;
啟眾生正信、開眾生慧眼,
以身作則示範對人道世出世間一切人事物境之【善解與正解】。
民國初建,百廢待舉,民無以安。
印光大師決定將各地供養善款全部規劃作法布施;
帶領一群有智有志之士在蘇州報國寺成立弘化社印製經典善書
全心致力於流通法寶;
印光大師絕不花費其中之一分一毫以供養自己,
發生天災人禍饑饉時則從中撥一部份賑濟災民。
而舉凡發表【佛學叢書】套冊前必上呈大師校正,
期能去蕪存菁致使內容如理如法以端正民心士氣。
其中 第三冊一段講述【民國、共和】
對照【專政、封建、帝制、王朝】時
語寓褒貶揚挫;
某段落更加重語氣以【獨夫、專制、奴隸】
等等嚴厲之遣詞用字批判滿清朝廷之腐敗,
印光大師特別針對此意念思想處作價值澄清;
希望佛弟子除善用一體兩面觀察人事物境外,
還應當兼顧真實義理以【八面─因果理事性相體用】客觀論述,
啟人正信使無遺害。
印光大師於《與佛學報館書》中教誡同修大德
在文章書面上提筆下筆處,
要求語氣文意應該平和公正寓意深遠。
紀要如下──────
近以兵歉迭遭,強鄰見逼,政憲更新,
稍有差池,以及境緣不嘉,致見傾覆。
今既成民國共和則正好一體同觀;
論政體固然應盛讚共和,
論前清則更應褒美皇仁。
譬如新官上任,不妨豎碑立祠以彰顯舊官之德;
共和既成,二百餘年撫育栽培之皇恩豈可頓忘!
從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開國以來,
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參贊天地化育之功皆為聖王當務之急。
既然繼天立極、君臨天下,
凡英明聖王均致力於建立體制、施行政教,導之以德、齊之以禮。
版圖既大國務龐雜,唯恐民若強悍則號令有所不行,
則易使綱常 四維 道德不張 反極易招致亂亡!
【體制】【專政】豈是只為聖王明君之私利私欲,
是無此 則不足以振綱常 息爭端,是時勢使然也。
今【公說公理 婆說婆理】各為其職屬 雖必須推美民國共和體制,
但是 不必苛論帝制王朝;民國共和郅治完美至極 也是時勢使然,
絕非今人 便優於羲農堯舜聖帝仁君,何必造 輕蔑古聖先賢之愆!
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義之與比】即因地制宜及因時制宜之意
就如【夏葛而冬裘、渴飲而飢食】之自然
下筆用詞時切勿互非,亦不可專主一法;
唯求其適宜,則有大利而無少弊矣!
佛法平等,所有言論唯理是尚,大公而無私,
切勿作偏頗之成見,才不違背佛法清淨本意。
世出世間之理,不出心性二字;
世出世間之事,不出因果二字。
闡揚佛法,大非易事,
【因果 心性】
離之則兩傷,合之則雙美。
下筆應闡明一切—
皆由因地修德不同
故招果地受用各別
致生天差地別事相而已!
......................
以上僅止斷章取義《與佛學報館書》書冊文章某一小段而已!
〈尚未將印光大師所作教誡勸勉之真實義理全盤托出啊!〉
在在凸顯印光大師對流通文字篇章【治事 審核 校正】態度的嚴謹慎重!
印光大師一生律己甚嚴
經常告誡佛子應【學為人師 行為世範】
以導正社會輿論及眾生耳目
尤其針對深具影響力的知識分子總是勸誡──
言行舉止書面文章傳遞的訊息務必端正不偏頗不邪曲
絕對不可以誤人慧命甚至對社會國家留下致命後遺症,
高級知識份子必須時刻以建立綱常道德倫理正法為念;
【執理嚴謹 恐人受病】
是有道德修養的知識份子在提筆發表論述時最重要的使命和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