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師開示──家族欲生育福慧之子孫

 

須從『大積陰德 廣行方便布施中求

 

 

 

布施有三種 即『布施 布施 無畏布施』

 

而其中【最殊勝且能圓滿具足三種布施】者

 

以身作則為人演說『佛法因緣果報』諸理事

 

使有緣眾生獲得【明因識果 慎因畏果】之智慧

 

 

或說吾等此世生為貧寒小康無多餘錢財布施

以『身口意』布施無需金錢卻功德福報殊勝

 

切莫忽略【身教者從 以言教者訟義理

須【身先其言 勸說他人前 己必須能先躬行

 

切勿落人口實反招毀謗譏嫌

甚至因己行跡不適宜而讓全體佛教受羞辱

則謗佛謗法謗僧之罪過大矣

 

 

 

今迷信西方科技較文明

遂【不信因果 不信罪福報應  駁斥鬼神存在 毀棄宗教信仰價值

【多行不義 縱慾貪嗜 放浪形骸 煩惱熾盛 邪淫癡戀貪愛情執

不知一切自作終須自受

 

故應發心熟讀祖師大德著述《安士全書》《了凡四訓再勸進行者

 

使自己言必有據而能侃侃鑿鑿演說且辯才無礙

 

倘若能先帶領家親眷屬轉成『佛化家庭』為作世範

既得以自行化他又得擴展至自度人度則更兩全其美

 

 

切勿以【發財後再作大布施】敷衍推諉塞責

 

行善布施修福積德豈在個人資產財貨金錢之多寡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何況貧富貴賤福祿與享用!

 

 

一家【不飢不寒 居家安樂】已享清福

何況【遺子黃金滿籝 不如教子一經一典

 

 

祖業有虧

 

即使一生清苦貧寒未曾遺留土地房屋資產現金無損無傷子孫後代

 

 

祖德若虧

 

即使一生榮華富貴積攢土地房屋資產無數所造罪業禍延子孫後代

 

 

 

 

自古世人無子每多廣置妾媵不知『培德』『節欲』

是故反招敗德折福夭壽速死厄運 絕非求子之正道

 

現今亦多有為生下傳續香火男丁而娶三妻四妾

衍生出各房兄弟鬩牆  親子反目爭產悲劇

 

 

此種邪知歹念癡想妄行皆不明義理冒昧愚痴之惡

 

既違反社會善良風俗又必敗格折福損陰德招凶衰

 

 

 

 

而論及行善布施修福積德 則應求厚積薄發

 

好將自身一世享用陽福轉為庇蔭子孫陰德

 

          

 

玉曆寶鈔》云:陽善歸之;陰德天報之

 

為善而人知之 則為陽善

 

為善不欲人知 則為陰德

 

 

且應發願如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大賢范仲淹一生內財法布施

 

使子孫世世代代賢孝又興旺

 

 

如此 則來生後世凡投胎吾等家中結親子因緣者

必定皆屬於大福 明慧』才具高大之孝子賢孫

 

 

另外 謹記 應真誠發願戒殺素食不吃眾生肉

別再跟眾生結下不解冤仇即使暫時無法全斷

也應該勉為其難從斷絕吃現殺活宰生鮮作起

 

凡欲肉食則必定遵守三淨』原則

 

 

──  1.不教唆殺  2.不見殺 不聞殺  3.非為我殺

 

先減少肉食數量次數漸漸杜絕口腹之慾再至完全斷離

 

則不會因為造作深重殺業

而招致自身或子孫後代遭受殺劫

以酬償無量無邊眾生命債

 

 

 

綜上觀之 欲求福慧子孫須先從心地上

 

太上感應篇》云:

 

夫心起於善 善雖未為 而吉神已隨之;

 

或心起於惡 惡雖未為 而凶神已隨之!

 

 

所謂善人

 

人皆敬之 天道佑之 福祿隨之 眾邪遠之 神靈衛之 所作必成!

 

 

是故吉人

 

敬畏天神 激發天良 語善 視善 行為善 一日有三善 三年天必降之福

 

 

且 行遠必自邇 登高必自卑

 

莫以惡小而為之 莫以善小而不為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善惡報應之天理』昭彰如影隨形

 

行善之家必有餘慶

 

行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節錄改寫自印光大師全集》第一冊 P55至P57 復高邵麟居士書﹝一﹞

 

 

 

 

許止淨大師編輯《歷史感應統紀》以史實案例驗證積善之家必招孝子賢孫

 

 

明朝一代名臣楊榮先世以濟渡為生 適橫流衝民居 溺者順流下 他舟皆撈取貨物

惟榮曾祖及祖專救人 於貨物一無所取 人嗤其愚(楊榮其曾祖與祖父厚積陰德

 

逮榮父生 家已裕 有神人謂之汝父祖有陰功 子孫當顯貴 宜葬某地白兔墳

 

生榮 累世貴盛 初官編修  仁宗即位 進大學士 卒贈太師 諡文敏

曾孫旦 兩廣總督 吏部尚書(以上皆引述自正史 史官為撰楊榮傳

 

 

楊榮建安(今福建省建寧縣)人字勉仁 蓋棺論定後史官將之列入明朝一代名臣

 

 
楊榮家世代以操舟濟渡營生 曾祖時曾發大洪水 急難中多有災民財物隨波漂流

舟夫趁機競相撈取財貨唯獨其曾祖父子不顧安危盡心力拯救陷溺生死關頭人命

對洪流中財貨一點也不動心 其他舟夫皆因撈獲橫財致富 楊氏父子依然擺渡維生

 

鄉親鄰里私下譏嫌訕笑此家人犯愚癡楊氏父子卻僅為能適時挽救生命深感欣慰

 

 
直至楊榮父親這一代家境才逐漸寬裕 某日 一位修道神人經過 在門前指點楊父

汝父祖厚積陰德 將來子孫必當貴顯 可安葬父祖修墳於彼處即所謂白兔穴

 

 
果然生下榮自幼穎悟聰慧才智高又勤勉好學年紀輕輕即中舉進士初任編修官

累進大學士晉升工部尚書 榮辦理政事果敢敏捷具決斷力 歷成祖仁宗宣宗英宗

四朝皇帝皆器重楊士奇 楊博』並稱內閣三楊 官至三公 皇帝追贈父祖曾祖

 

善終皇上特頒贈太師諡號文敏 子孫昌盛榮顯 曾孫楊旦官至兩廣總督吏部尚書

 

 

 

arrow
arrow

    勤修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