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晉朝大賢李士謙深明儒釋道之義理 精通世出世間一切法

確屬不世出之大德善知識明白人也 一生行持樹立典範

 

 

士謙性孝 母憂服闋 捨宅為伽藍 畢志不仕

 

自以少孤 未嘗飲酒食肉 口無殺害之言

 

 

李士謙 字子約 隋朝平棘人 祖籍趙郡 (今山東省)

幼年喪父 事母至孝 十二歲時魏廣平王徵召為參軍

 

北齊時屢次徵召都不就任 其人深明佛理 善於闡釋法義

母逝守喪三年圓滿至孝 期滿除服 便布施屋宅為佛寺

 

立志『畢生不為官 又深自感念年幼而孤 必也累世福德淺薄故

誓願終生受持五戒 斷絕飲酒與食肉 口不出“殺害生靈”諸言語

 

 

 

家富於財 躬處節儉 以振施為務 州里有喪事不辦者 隨乏供濟

 

 

即使家中富有但生活依然節儉 食衣住行皆非常簡樸

素以『布施資財賑濟災殃窮困急難』為 應盡之義務

 

若聽聞州郡鄉里發生【 遭遇喪事 卻因家貧無力埋葬 】之事件

必定發至善心念隨其缺乏供給救濟(視其需求作最適宜之布施

 

 

 

有兄弟分財不均相鬨訟 士謙出財補其少者

 

兄弟愧懼 更相推讓 卒成善士

 

 

遇分家鬩牆對簿公堂打官司爭財產 便出錢補足以息事寧人

致兄弟倆深感羞赧 慚愧感動之餘 互相謙辭推讓 終成善士

 

 

 

盜刈其禾黍默而避之 出榖數千石以貸鄉人

 

值年榖不登 債家無以償 皆來致謝

 

 

李士謙曰:「吾家餘粟 本圖振贍 豈求利哉」 悉召債家 為設酒食對之燔契

曰:「債了矣 幸勿為念也」 他年又大饑 謙罄家資為糜粥 賴以全活者萬計

 

 

 

至春又出糧種給貧乏 趙郡民德之 撫其子孫曰:李參軍遺惠也!

 

 

發現盜竊收割成熟的稻穀雜糧情形不但不去制止反而默默避開

經常性的出借濟助三餐不繼貧苦人家穀米總數超過幾千石

 

年遇災荒饑饉五穀不熟致欠收 債務人無法償還都來道歉

士謙說:「我家多餘之穀米本就預備作賑濟用的 豈是為己求獲利益

甚至設宴席招待債務人 當眾焚毀借據昭告:「債已了結 請諸位不必掛念

 

 

數年後又逢天旱鬧飢荒 士謙將家中積存之粟米盡作糜粥賑濟

由此得以度過非常時期 而保全身家生命的鄉民們  數以萬計

 

到了春天則布施倉廩儲藏之穀種 無條件贈予貧窮農戶播種

 

趙郡百姓沾受恩德者撫摸著子孫頭頂 諄諄叮囑

「 吾等能有今日 都是李參軍賜給我們的恩惠

「 願我家子孫後代 永遠銘記在心  設法報答 」

 

 

 

嘗有客不信佛家報應之義 以為外典無聞焉

 

 

當時曾經有訪客不信因果報應 認為古來各家學說 從未申述過

質疑係訛傳自國外之謬論 故不足以採信特地問難於李士謙

 

 

 

喻之曰:

 

積善餘慶 積惡餘殃 高門待封 掃墓望喪 豈非休咎之應耶?!

 

佛經云:『輪轉五道 無復窮已』

 

此則賈誼所謂“千變萬化未始有極忽然為人”之謂也

 

 

士謙為客譬喻說明

 

儒家《書經》『 積善餘慶 積惡餘殃 高門待封 掃墓望喪 』之說

皆屬有憑有據且查證均有史實可考 豈非善惡吉凶因果報應之明證

 

佛經闡述【 眾生輪轉五道 無有窮止 】宇宙人生真相

 

亦即漢朝賈誼所謂「千變萬化 未始有極 忽然為人」道理

在佛法尚未傳入中國以前 古聖先賢皆已明白此種真理了!

 

若無六道輪迴存在之真相 已臻明心見性境界之古聖先賢

何必教誡慎終追遠祭祀供奉祖先 敬拜天地鬼神』義理

 

 

 

士謙續述:佛道未東 賢者已知其然矣

 

至若鯀為黃熊 杜宇為鶗 褒君為龍 牛哀為獸 又彭生為豕 如意為犬

 

黃母為黿 宣武為龜 鄧哀為牛 徐伯為魚 鈴下為烏 書生為蛇

 

繼則 羊祜前身 李家之子   此非佛家變受異形之謂耶

 

歷史文字記載典故 多有敘述墮畜生道輪迴諸事實

 

 

歷史記載—

 

堯舜時部落領袖鯀死後淪墮黃熊入於羽淵

 

周末杜宇死後其魂化為杜鵑 褒君變幻為龍

 

春秋時魯人牛哀轉化成走獸 彭生死後變豕

 

漢朝 如意變犬 又有黃母變黿 宣武為龜

鄧哀轉生為牛 徐伯為魚 鈴下為鳥 書生為蛇

 

以及晉朝羊祜前世今生故事 說明其前身確實為李家之子..........

 

 

中華民族淵源流長歷史長河中 所傳承明文記載諸典故 皆屬班班可考之史實

豈非佛家開示『地獄餓鬼畜生 人天修羅』六道輪迴轉生變受異形證據?!

 

 

 

客曰:豈有松柏後身化為樗櫟

 

曰:此不類之談也 變化皆由心作 木豈有心乎

 

 

又質問:「難道松柏後身則將變為雲櫟樹」

 

答:「此屬無意義之論辯 變化由心所作 樹豈有心思」

 

 

 

客問儒釋道三教優劣

 

辯才無礙曰:『也  也  五星也』 客不能難

 

 

客再作疑問:「依你所見 儒釋道三教其高低優劣如何」

 

士謙闡釋:「佛教如日 道教如月 儒教如星 三教並行照耀世間

 

故應弘揚三教俾昌明於世使各自度化其有緣當機眾方為天下蒼生之福

 

客終究無法為難 故拜辭而去

 

 

 

卒年六十六 趙郡士女聞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參軍死乎

 

會葬者萬餘人

 

 

士謙壽終正寢 享年六十六歲逝世  發喪後 弔唁者眾 哀思如喪至親

趙郡全鄉里無不哀慟流涕慨歎:「 何不亡吾等而讓李參軍死呢? 」

 

 

 

主動參加追思禮拜送終祭祀如喪考妣之人士多達萬餘

 

地方又為士謙豎立石碑於墓前 冀永垂青史 恆作紀念

 

 

 

節錄改寫許止淨大師編撰之《歷史感應統紀並感恩呂富枝大德之翻譯

 

 

arrow
arrow

    勤修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