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ㄔㄥˊ 真實義理乃乘載

 

意指乘載修行人使至其果地 又指『使行者開悟實相之智慧

 

 

古德乘津五眾 覆燾ㄊㄠˊ群萌

 

佛法如船筏運載眾生渡生死海遍照初萌芽之佛種

 

 

 

』乃淨除身口惡業之制法

 

旨在“誡惡 斷惡 止惡 除非”淨化身口 使安住於善

 

 

 

』則有“順境 善緣”與“逆境 惡緣”之分

 

指物質環境 則指人事環境

 

 

 

世尊釋迦牟尼佛稱戒律為佛法壽命

 

所謂毘尼藏是佛法壽 毘尼藏住 佛法亦住

 

戒律行於世佛法不滅

 

戒定真香 戒德薰於四方譬之以香 諸佛菩薩常以戒香為身瓔珞

 

 

戒香經云:

 

世間所有諸花香乃至沉檀龍麝香 如是等香非遍聞 唯聞戒香遍一切

 

 

 

是故

 

專急於成佛之道而研知慧謂之“乘急”

 

特重嚴持戒法而後研知慧則謂“戒急”

 

 

因此 修行人分四種

 

乘急戒緩如唯摩居士

 

戒急乘緩如小乘比丘

 

乘戒俱急則如出家菩薩

 

若修行卻僅名字學佛

實質上懈怠放逸散亂失念不正知致淪墮乘戒俱緩則不足言也

 

 

       

 

涅槃經曰: 於乘緩者乃名為緩   於戒緩者不名為緩

 

 

 

大乘菩薩行者絕不避諱境緣順逆善惡好壞美醜.......

 

盡人事聽天命 知其不可而為之

 

入紅塵世間作眾生不請之友 隨緣教化 聞聲救苦

 

應眾生心滿眾生願 助眾生破迷開悟

 

 

大乘菩薩行者 處順境善緣必遵循孔聖教誨

素富貴行乎富貴唯常以勿貪戀自我警惕

 

逆境惡緣 則以孟子為典範自我勉勵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以天下蒼生為己任

 

 

 

孟子曰: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勞其筋骨 餓其體膚 空乏其身

 

             

行拂亂其所為 所以動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也

 

 

 

  

諸苦盡從貪欲起 不知貪欲起於何

 

因忘自性彌陀佛 異念紛馳總是魔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我今一切皆懺悔

 

 

逆境惡緣

【逆來順受 作還債想 素貧賤行乎貧賤 絕不生瞋恚 絕對不怨天尤人】

 

必也 明因識果 深信因果

知道無因果 無無果真實義理

隨緣消宿業 絕不造新殃

 

 

大乘修行人

 

無論置身何處境緣皆不忘勤修戒定慧 息滅貪瞋癡》提升性靈之功課

 

 

 

小乘人則擔心染污身心靈 故 迴避人事 忌諱境緣

 

大乘小乘最大區別 即在此行為態度觀念之不同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勤修戒定慧 的頭像
    勤修戒定慧

    蓮塘掠影 明因識果

    勤修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