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在世時,舍衛國的國王正是波斯匿王

 

 
 
 
 
 
波斯匿王為梵授王之子
 
梵語【波斯匿
 
譯曰【和悅
 
又謂【月光】;

 

          
玄奘大師翻譯為【勝軍】,
 
義淨法師則譯作【勝光】。

 

     
    
波斯匿王世尊釋迦牟尼佛同日生

 

 
梵授王曾經昭告天下──
                  
                  
我子生時 光明殊勝、普照人間,應予我子 勝光

 

勝軍則以其『戰鬪—無敵不勝、戰無不克』而得名。
 
      
 
 
波斯匿王生性和悅仁慈博愛

 

一生弘揚以和治國以德接民之施政理念,

 

治理政事均能令百姓萬民心悅誠服

 

                
故使人民對國王無不真心愛戴擁護;

 

                
                 
當時 世尊釋迦牟尼佛 被世人尊崇為日光

 

      
王因與佛同日生,故均樂於尊崇其為月光

 

  

 

 

舍衛城之【舍衛】二字意思為多有

 

 

表示此國度為諸般奇珍異寶歸聚之福地

                

 

 

舍衛國在中印度,國土周遍六千餘里,宮城周遍二十餘里,

 

在波斯匿王以仁德親民愛民兼以善心善念循循善誘教化下

榖稼豐 氣序和 風俗淳厚質樸 人民篤學 且喜好布施修福

 

                 

 

舍衛國大城有一婆羅門長者門耶若多擁有一座景色奇異的『末利花園』

     

 

花園常由一位黃髮婢女〈應屬長相形似膚白金髮洋人〉名叫黃頭者看守

 

 

〈唯識述記一末曰:

有外道名劫比羅 此云黃赤 鬢髮面色皆黃赤故

今西方貴婆羅門種皆黃赤色也〉

 

  

 

一日,世尊釋迦牟尼佛入舍衛國之大城乞食。

 

黃頭見佛相好,生起恭敬皈依供養的信心,

 

她以食物恭敬布施世尊釋迦牟尼佛 再以此福力發下誓願

祈願永遠脫離婢女供人驅使的命運 而能成為國王之妃子

 

                    

 

後來,黃頭果然等到波斯匿王出遊狩獵的機會。

      

那時天暑酷熱,波斯匿王遠遠看見一處清涼的花園,

 

波斯匿王騎馬疾速奔馳而至末利園,黃頭出來迎接覲見,

殷勤的接引到陰涼處並用自己的外衣敷設座位使王安坐,

            

除恭敬奉侍、無微不至外,又極盡巧思善解而讓國王事事稱心如意。

  

 

波斯匿王心知肚明,看懂黃頭的聰明才智,

向門耶若多請求下聘,迎娶作為第二夫人。

                        

 

以其來自末利花園,別號末利夫人。

 

 

末利夫人生下一男一女,子即【惡生】太子,

女則為後來嫁入阿踰闍國為王妃之勝曼夫人。

 

       

 

波斯匿王一生施行仁政 乃世尊釋迦牟尼佛極為讚歎之【仁王

  

 

起心動念不離慈悲和悅 常追隨世尊釋迦牟尼佛學習究竟之義理

 

波斯匿王不但是皈依佛法的弟子 更是世尊釋迦牟尼佛的大護法

        

 

但卻生下太子惡生 後篡位登基為琉璃王 乃史上有名之【逆王】,

執持殺念滅世尊釋迦牟尼佛家族〈迦毘羅國之釋迦族〉者就是他。

 

 

 

當惡生太子剛起“違逆不孝、殺害父母”五逆邪心惡念,

妄想篡奪大位自立為新王之時,長行大臣還曾勸諫阻止;

 

但當波斯匿王又率領長行大臣赴世尊釋迦牟尼佛所在處聽經聞法時,

長行大臣意念質變而有了貳心,趁波斯匿王聽法時間長久不出之際,

 

竊自引領馬車還城,策立惡生太子為新王,

                          

並且驅逐波斯匿王的兩位夫人行雨和末利。

 

     

 

行雨和末利倆只好奔告波斯匿王,中途三人相遇並說明真相,

國王勸末利夫人回舍衛城,料想太子應不至於傷害親生母親。

  

 

波斯匿王帶著行雨夫人想投靠王舍城之阿闍世王,

行到王舍城外一處園林,

波斯匿王請行雨夫人先進城徵求阿闍世王的同意,

自己則滯留園林中等待。

 

                     

 

阿闍世王聽聞行雨夫人之請求  心中欣喜萬分

 

立即編制車隊準備親自率領人馬前往園林迎接

 

 

 

 

  

詎料 天下事無一偶然 在冥冥之中 自有其因緣果報,

 

即使貴為帝王之尊也無法預料與違抗

 

富貴仍難免輪迴 聰明亦無法敵業啊!

 

     

 

波斯匿王並不能預知阿闍世王不但沒有拒絕還打算親自迎接之盛情,

而就只差幾個小時的時間,就在一切都將有一百八十度的轉變之前,

         

 

波斯匿王難耐飢餓而向園主要來五根蘿菔〈即蘿蔔〉

 

 

因貪食似狼吞虎嚥以致堵塞咽喉 就到溪邊飲用生水

 

竟然莫名其妙的感染急症 崩殂於盛大車隊到臨之前 

 

 

 

阿闍世王雖然只迎接到辭世仁王的屍體,

但仍不忘情誼而以最隆重的喪禮厚葬之。

 

  

 

人在天地之間絕對要【深信因果】,

 

未到蓋棺前,一生皆無法作下定論。

          

 

史上殊勝稀有的【仁王】卻生下史上少見之【逆王】

如此真實之惡果 令人驚愕 迫使佛弟子必須猛然覺悟

     

 

若非累世冤業相報、有債必償之因果定律,

 

要如何解釋此種反差明顯乖逆之無常現象?

 

   

 

 

一飲一啄皆莫非前世早已訂定;

 

人是無法作得了自我之主人的!

 

因果通三世!

           

 

即使身在最有福報之國且位尊為王,一生衣食豐足,

誰會料想到最後卻竟然只因【飢不擇食】而喪命呢!

 

  

 

閱讀歷史 審視典故 就是要學習前車之鑑

 

借鏡反思反省改善自己的心念作為而已啊! 

 
arrow
arrow

    勤修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