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舍衛城波斯匿王遇難時,伸出援手、真心接納;
於波斯匿王誤食害病暴斃後,以隆重喪禮厚葬之。
這個至情至性、友愛仁慈的君王,就是統領王舍城的阿闍世王。
阿闍世王一生遇緣曲折,他是一個觸犯過殺父囚母【五逆】罪,
臨終卻得隨從文殊菩薩修持懺悔法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奇人。
想認識阿闍世王一生從惡轉善經過即須先認識他的國家─王舍城
王舍城是位於中印度的國家
國境內有五座山 “第一山”即為世尊釋迦牟尼佛曾經駐地說法之靈鷲山
王舍城建國先祖亦是仁德之君 在未建立王舍城前國家仍位於舊都城之時
有一年 國境內似招惹祝融般相繼發生大火 除了人民財產損失無數
居民們也為了頻繁出動救火屢遭驚恐倉皇疲於奔命折磨而怨聲載道
國王十分自責 他深具英明君主之道德涵養 認為【萬方有罪 罪在朕躬】
應是自己處理政事或其他行為修養有瑕疵才會遭受上天譴責而累及萬民
他極其不忍百姓為了接二連三的火災
不但身陷失去親屬性命財產的大苦難
且時常擔驚受怕猶如驚弓之鳥般驚慌失措
沉溺在哀傷及不堪其擾的負面情緒中度日
國家亦因人民無心經營而導致百業蕭條,民眾皆唉聲嘆氣、無法安居樂業。
此位仁民愛物的君王懇切的徵詢大臣請集思廣益:
【 我以不德,下民罹患,修何德,可以禳之? 】
我一定是失德了,所以才讓人民遭難,該怎麼修持方能【禳解災難】ㄖㄤˊ
—我應該如何祭祀祈禱才能謝罪 以祈求鬼神消災免難?!
群臣皆勸諫國王:
『大王德化邕穆 政教明察。今以細民不謹 致此火災 宜制嚴科以清絕犯。』
『若有火起 應窮究先發 罰其首惡 遷之寒林』
大王毋須自責 您是舉世皆知的仁德又英明之君主 編戶之家會頻遭火災禍害
皆因一家縱情放逸而牽連四周同罹災障故國家應該制定嚴峻的刑罰警誡教訓
再有火災發生時應該查明起火處 鑑定出罪魁禍首
把這家人驅逐出境流放到寒林之地 任其自生自滅
大臣們一致主張的【寒林】是印度自古棄置屍體之不祥野地,
是閒人止步、遊人絕跡之惡境,從來沒有任何人敢隨便靠近。
把觸犯失火罪責之人家遷移流放該處
即象徵遭到國家社稷人民唾棄而被鄙視如屍體般遺棄彼處
既可讓闖禍者自覺羞慚深自反省也可望收到殺雞儆猴之效
俾使人人自制自覺自我警惕而小心謹慎火燭
讓全民皆能盡心盡力維護自家與四鄰之安全
國王深覺有理,便下詔公佈實施、廣為宣導。
就在律法公佈實施不久,第一樁火災竟然是發生於王宮內院。
王認為自己絕對不能失信於民 國君一定要以身作則先示範遵守法律
主張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王族與庶民同罪故宣布自我放逐流放到寒林
不顧群臣勸阻 把國政移交後就要求王儲太子監攝都城留守治事
真的遷居屍堆惡地中
鄰國吠舍釐王聽聞此事認為機不可失
即想趁其野居寒林而難以防衛之時期 出軍攻擊狙殺
於是整治裝備整修戎旅 妄想偷襲其不備一舉消滅之
戍守邊疆諸侯知悉後即共同發心修建城邑以保衛國王
遂建造新都城作政治的中心
這座新城是以國王先舍居於此之因緣才建造的,所以命名為【王舍城】。
由阿闍世王祖先施行仁政兼具正道大德修養觀之
他要誕生於此國作王儲太子 亦必定屬於宿世善根福德深厚才有此福報因緣
他能由罪大惡極轉為至善仁君 幡然覺悟後便一生奉行不輟也就有跡可尋了
【阿闍世】意為未生怨。父親是瓶沙王,母后為韋提希。
韋提希懷孕時深信命理而請相師占卜卻聽聞凶兆:『此兒生必害父』
因此尚在母親子宮胞胎內還未出世 即與父母結怨 故名為【未生怨】
韋提希懷孕過程深受相師預言之心理暗示影響
陰影一直存在潛意識而常有惡心殺念於瓶沙王
故夫妻均將壞心歹念歸結為胎中之子所致
使得太子尚未出生即已被父母厭惡到極點
瓶沙王與王后韋提希共謀於太子一出生即從樓上拋摔墜落企圖置之於死地
沒想到阿闍世太子福大命大竟然僅折損一根手指而已 所以又名為【折指】
瓶沙王和王后韋提希雖深信命理卻不能【深信因果】
因世上既不存在【無無因之果】亦無【無無果之因】
宿世怨恨冤仇宜解不宜結 倆實在應當厚道慈愛善待太子
再從佛法天道正信著手 教育他認識倫理綱常與道德因果
並循循善誘教導牽引他作世尊釋迦牟尼佛之入門弟子
學習放下冤仇 而能轉化惡怨成親恩 不就兩全其美了
瓶沙王及王后累世修福卻未修慧不具備真實智慧
致硬是以倒行逆施將聰慧的太子驅往邪惡的一方
阿闍世太子成長期間幸得乳母真護佑善教養
在撫養栽培過程極力想要消除太子心中瞋恨
要求一致稱呼他為【善見】也不准太子身邊眾人提起未生怨及諸折指之因緣
希望能藉此潛移默化且沖淡父母明顯冷漠嫌棄之印象以提昇太子的正念善心
及長,適逢世尊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於王舍城。
世尊常隨眾中有堂弟提婆達多才出家就妄想一步登天不耐煩老實修行
貪圖神通魔法 還妄想擁有佛境界
等真的修成神通 就起了魔心惡膽
不但憎嫉堂兄釋迦牟尼佛的地位甚至企圖取代世尊成為新佛
提婆達多刻意親近阿闍世太子 成為影響他言行心念的損友及惡知識
提婆達多煽動蠱惑阿闍世:『國人罵汝為未生怨』
阿闍世太子:『何故名我為未生怨,誰作此名?』
『汝未生時一切相師占卜預言─是兒生已必殺其父
故外人悉號汝為未生怨 一切內人護汝心故謂善見』
提婆達多故意揭穿宮廷內多年的秘密 挑撥起太子仇父恨母情結
致使太子將多年之積怨化成憤怒 瞋恨之火熾盛至一發不可收拾
提婆達多進一步慫恿阿闍世太子叛變篡位
提婆達多自己則伺機謀害世尊釋迦牟尼佛
兩人暗中勾結、商量算計,妄想等陰謀成功之後,
一作新佛、另一則作新王,兩人再聯手統治世界。
阿闍世太子果然怒火攻心發動政變幽囚父母
致使父親死亡於囚牢中 因而犯下【五逆罪】
阿闍世太子誤交惡質損友選擇陷溺【貪瞋癡慢疑】和【惡見】中;
釋迦牟尼佛就近在其眼前,卻任由妄執邪念牽引捨棄正道善知識。
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盲目衝動犯下天理不容的五逆十惡重罪。
邪惡的提婆達多處心積慮謀取釋迦牟尼佛性命 埋伏在世尊托缽行經路途高處
趁機推下巨石想砸死世尊 從高處飛落的大石雖然立即被護法神用金剛杵擊破
但碎屑仍然傷及世尊的腳趾並導致流血
提婆達多以三逆罪──【出佛身血】【殺阿羅漢】【破和合僧團】
生身(為少數未經中陰身之特例)即墮落沉淪無間阿鼻大地獄
反觀阿闍世王一生比提婆達多還多了兩逆罪──【殺父】【殺母】
何以仍能享受壽終正寢且於臨終得到文殊菩薩救護之殊勝福報呢?
許多佛子見五逆十惡的阿闍世王臨終懺悔念南無阿彌陀佛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還屬位居西方淨土中上品中生高位 不是非常不服氣
就是妄想學他恣意放浪形骸一生 再求臨終念佛往生
這樣愚痴的邪心邪念惡知惡見 必定會陷害自己失足墮落成千古憾恨境地!
因為阿闍世王累世修得的善根福德因緣之深厚 遠遠超過凡夫俗子所能想像
修道貴在具自知之明 妄作“東施效顰 畫虎不成反類犬” 將害己萬劫不復
《本生經》中世尊釋迦牟尼佛曾親口證實───
某無量世之前 世尊仍於畜生道度眾生當大雁之首領時
世尊身邊五百羅漢是雁群之眾 阿闍世王則已是國王身
阿闍世王既然能於無量劫中生生世世為國王身
其善根福德因緣之大之深則絕非凡夫俗子可以比擬
彼世王欲得雁肉使獵師張網捕捉空中雁群 雁王為提醒保護雁群而自陷網中
獵師大喜將取殺之時 有一雁〈即阿難〉悲鳴環繞雁王周圍不去
寧願遭遇被捕殺危險 仍三番兩次投身雁王相伴
其他五百雁亦於虛空中徘徊悲鳴不已 不肯捨離
獵師見狀不忍殺害 便釋放雁王使雁群歡喜離去
國王明白實情後不但不斥責處罰獵師
反感動於“萬物皆有情”的自然本性
因而發下終生不再食取雁肉之大悲願
由此可知 阿闍世王累世皆擁有慈悲仁厚的【基因】
且與釋迦牟尼佛 阿難 以及世尊涅槃後發願集結經典的五百羅漢間有大因緣
所以他生生世世所積累的福報功德是極為深厚的
故 雖以業因果報之惡緣 失足闖下大禍觸犯重罪 但依賴其累世福德營護
所以尚有活著即能知錯悔過的時空
吾等捫心自問─
前世修有“即使犯下五逆十惡重罪也能臨終懺悔往生”大福德否?!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