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釋迦牟尼佛於《華嚴經》作大開示:

 

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但以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

 

 

人在世若想提升境界即應

 

盡形壽開發自性本具如來智慧德相 祖師大德聖賢所作即是

 

 

圓滿本具之寶藏 不在外面 亦不假外求

 

往內對治累世積存之煩惱習氣無明妄想

 

 

佛教稱為『內學

 

修正掉錯誤思想態度觀念行為 揭開覆蓋 智慧德相就透出來了

 

 

祖師大德古聖先賢畢生修證經驗

 

簡化成『勤修戒定慧 息滅貪瞋癡』以方便吾等後學

 

 

展開即為『斷惡修善 破迷開悟 轉凡成聖』

 

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看似簡單 但三歲小兒說得 八十老翁未必作得

 

能真正實踐於起心動念言行舉止則必成聖賢

 

 

 

 

海賢大師一生貧賤孤苦無依 自力更生

 

以戒為師 以苦為師 一日不作則一日不食 從不享福

 

 

大成至聖先師孔子之聖人境界

 

老和尚圓滿俱足 可見佛道 儒教”所修學之方法一致

 

 

 

學而時習之 不亦乎;

 

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乎;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

 

 

內學著重修養道德四維 八德 五倫 五常

 

印光大師則濃縮成八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祖師大德古聖先賢一致呈現『溫良恭儉讓』涵養

 

待人處事接物則實施大乘菩薩道之『六度 六和敬

 

 

 

大乘菩薩六度持戒 忍辱 布施 精進 禪定 般若

 

歸納起來 則圓滿俱足財布施 法布施 無畏布施

 

 

 

僧團則須齊修六和敬

 

身和同住 口和無諍 意和同悅 戒和同修 利和同均 見和同解

 

 

 

儒學家教庭訓『弟子規』乃入門規矩以收攝孩童身口意

 

使子孫後代進退有據謙恭禮讓

 

 

使具備成聖賢作祖師之資本

 

並引領其展讀大經大論積存福報功德契入境界 善始善終 高升上道

 

 

儒家聖賢教育為子弟打造之小乘根基

 

一遇大乘立即旁徵博引通達明瞭多臻徹悟之佛道

 

 

 

佛法既非玄學絕非空談

 

佛法不離世間法絕不亂世間法 學佛學作戒定慧之人

 

 

 

表面上 六祖惠能大師海賢大師皆未讀書不識字

 

唯其俗世家學敦厚篤實亦因家教庭訓涵養深厚方使具足大乘根基

 

 

一遇契機 立即入道 當下大開圓解明心見性

 

本具之如來智慧德相一透露顯現 當生即成就

 

 

故 一修證圓滿成禪宗六祖 一則成淨宗十四代祖

 

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 今生作人師 來世作佛祖

 

 

註:

  家教庭訓嚴格 灑掃應對進退恪遵禮節 宗親長幼有序 忠孝厚道傳家

 

   自然使子孫煩惱習氣淡薄 靈知高明潔淨

   不具【自私自利 是非人我 貪瞋癡慢 五欲六塵 嫉妒憎恨 名聞利養】

   不生歹心惡念與本具佛性相應

 

覆蓋心性之雜質汙染修正起來則時間短障礙少功效卓著 容易開悟增長智慧

 

 

 

海賢大師五十知天命之年即已證甚深妙禪境界

 

內不動心 外不著相 一切隨緣  對任何人事物境絕不攀緣

 

 

順逆 好壞 善惡 悲喜 苦樂 憂歡得失...皆無罣礙

 

來則應 去不留 認真面對處理卻若無其事立即放下

 

 

 

情緒無起伏 即使有 也非為己

 

而是表演給眼前的弟子居士訪客看的 隨時隨處靜定

 

 

 

老和尚到哪就像給那兒下了定海神針

 

就給那方如吃下定心丸般安穩  男女老幼咸宜

 

 

一兩句話就能啟人正信 且讓人隨著話語體悟義理

 

言簡意賅 深入淺出 開眾生慧眼

 

 

 

      親近過海賢大師的信眾印象最深刻的應該都是同一句話

 

      好好念佛 往生西方成佛是真的 其他不管啥都是假的呀

 

 

        諸惡莫作名為          眾善奉行名為

 

        心地無非自性戒          心地有佛自性慧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勤修戒定慧 息滅貪瞋癡
    全站熱搜

    勤修戒定慧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